NPB日本職棒東北樂天金鷲-垃圾分類
短視頻:我國農民價值觀構建的新場域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9期 【摘要】互聯網進入農村之前,大眾媒體是農民價值觀構建的主要載體。互聯網進入農村後,信息技術迭代更新,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迅速被廣大農民掌握運用,帶來新媒介賦權,大眾傳播日益式微,不同于以往的農民價值觀構建新場域就此形成。通過分析短視頻成為農民價值觀構建新場域的機理,梳理互聯網進入中國後農民價值觀的變遷,為當代農民價值觀構建提供一個思考路徑。 【關鍵詞】短視頻;農民價值觀;構建;場域 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構建主流價值觀,統一思想認識,整合價值追求,才能在社會多元、利益多向、網絡去中心化的當下,在從“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價值凝聚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價值變遷趨勢中,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和鄉風文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農民價值觀構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鄉村振興的保障。隨著互聯網成為推動中國鄉村發展的最大變量和增量,研究短視頻塑造的農民價值觀構建新場域,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互聯網認識外部世界,他們的傳統價值觀也受到了衝擊。各種文化與價值觀在互聯網上有交融也有衝突,同時,不斷加快的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進一步打破了民族的局限性和區域的封閉性,大大加速了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文化與價值觀的交融與碰撞,對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形成衝擊,塑造新的價值體系。 一、互聯網進入中國後農民價值觀的場域塑造 價值觀本質而言是一種思想觀念,因而是抽象的、理性的和排他的。價值觀是經濟社會的表征,必然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主流價值觀的構建不但是動態的過程,也必須借助塑造一個傳播場域才能完成。農民價值觀是農民依據自身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樸素的價值觀,主要包括:“安土重遷觀、鄉情親情觀、生育和宗教觀、平均主義觀、艱苦樸素觀等。”[1]作為鄉村文化和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農民的價值觀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民的價值觀念是分析鄉村社會分化與整合的文化變量,折射了鄉村社會變革與發展的興衰成敗。”[2]因此,研究農民價值觀有助于解析我國鄉村發展的路徑。 今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25週年,這25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高速推進的25年,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分別比上一年提升1.06、1.02個百分點”[3]。眾所週知,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農村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不斷接近于城市的生活方式,鄉村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突出貢獻,是從1994年典型的弱聯結社會,發展到了一個真正的強聯結社會;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在社會連接性和聯結程度方面,中國開始趕超歐美。”[4]對于農村社會而言,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變量,這個變量不僅改變了農村傳統的社會結構、交往方式,更深刻改變著農民的價值觀。 (一)當下農民價值觀呈現的特點 大眾媒介是價值觀運作的主要載體和場域。新媒介技術代表著新的信息傳播空間,改變了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賦予人新的能力,帶來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的嬗變。方興東把互聯網進入中國25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4年至2008年,以PC互聯網為特征的弱聯結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08年至2016年,以移動互聯網為特征的強聯結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自2016年至今,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和5G等為特征的超聯結階段”[5]。本文擬按照這三個階段的劃分,分析每個階段農民價值觀的特點。 1.農民價值觀念的日益多元化 第一個階段始于1994年,互聯網進入中國。此時,改革開放已進行了10餘年,國內以都市報為代表的大眾化報刊走上歷史舞台,佔據了信息傳播的主要地位。在中國傳統的農民價值中,忠恕、仁愛和倫理規範塑造著農民的基本價值觀和性格特點,以血緣和姻親為骨幹的“鄉村情緣”是生活和交往的主要模式。然而,這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