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支連碰-王麗坤選組
信息與量子學術沙龍第20期陳剛教授amp;劉玉菲教授:非標記超分辨顯微amp;集成微系統技術2020年悄然來到,今年的第一期信息與量子學術沙龍正好來到整個系列的第20期,這一期我們有幸請到了重慶大學的陳剛教授和劉玉菲教授聯袂為我們帶來兩個精彩的學術報告。常說川渝一家親,希望通過信息與量子學術沙龍這個平台,能夠更加增進兩校及兩地之間的合作,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工作。以下是沙龍的具體信息:報告一 題 目:光學超振蕩、超振蕩光學器件及非標記超分辨顯微 時 間:2020年1月9日(週四)14:30 地 點:沙河校區通信樓725報告廳 主講人:重慶大學 陳剛 教授 主講人簡介: 陳剛,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獲重慶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獲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國)物理學博士學位,主要開展紅外量子級聯激光器的全光調制機理與實驗研究,實現了紅外量子級聯激光器高速全光頻率調制,相關研究成果被Nature Photonics、Laser Focus World、科技日報等作為“研究亮點”進行報道。2010年加入重慶大學光電學院工作;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現為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協會理事。目前主要從事超分辨光學器件及顯微系統、光學超表面結構、太赫茲成像器件與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國家973子課題1項。在Light:Science&Applications、ACS Photon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物理學報》等國內外期刊上先後發表論文70餘篇。 報告摘要: 由于光學衍射極限的制約,傳統光學顯微技術的理論極限分辨率無法突破瑞利衍射分辨極限。過去的幾十年中,超分辨光學顯微技術取得很多重大進展。然而,在遠場非標記超分辨顯微方面,還亟待進一步突破。光學超振蕩為實現這一突破提供了一種新選擇。光學超振蕩允許在空間產生比傅裡葉頻率更高的局部光場振蕩,使得突破傳統光學透鏡理論,設計聚焦光斑或點擴散函數小于衍射極限的遠場超分辨透鏡,實現超分辨成像和顯微成為可能。基于光學超振蕩思想,通過對矢量光場調控,可以實現各種超分辨聚焦矢量光場。利用超振蕩光學透鏡所產生超分辨聚焦光場,可以實現超越衍射極限的遠場非標記超分辨顯微,為超分辨光學顯微技術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報告二 題 目:應用于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的集成微系統技術 時 間:2020年1月9日(週四)15:45 地 點:沙河校區通信樓725報告廳 主講人:重慶大學 劉玉菲 教授 主講人簡介: 劉玉菲,博士,現任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青年特聘專家,智能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共青團重慶大學委員會副書記(兼),重慶市儀器科學與技術學術技術帶頭人。2003年獲北京大學物理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2011年獲英國赫瑞瓦特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學位,隨後任職于英國斯旺西大學和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0餘項,先後被授予和主持威爾士傑出青年基金(ESDF),英國工程與自然研究理事會交叉學科創新基金(EPSRC Bridging the Gaps Escalator Fund)、英國工程與自然研究理事會健康科學創新基金(EPSRC Techealth Innovation Fund)等,2014年7月加入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青年項目主持人,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重點項目合作單位負責人,國家薄層石墨材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分會理事,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高級會員。 報告摘要: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和社會老齡化時代的來臨,生物醫藥領域對于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廣泛的需求。在此基礎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被列為我國“十三五”重點促進十大產業之一。隨著人類對于人體的逐步深入探索,對于人體心髒、血管、腦和神經的復雜結構、特性、功能及臨床的深入研究,在創新藥物研發的同時,早期診斷、病理篩選平台和微創精準治療器件平台成為了廣大醫護工作者和患者的迫切需求。 基于先進微納制造工藝,微機電集成系統技術正從傳統的微機械、微機電領域,拓展應用到生物醫藥領域,如先進診斷試劑盒平台、細胞篩選平台和精準手術器械等等。報告主要以神經微電極陣列和集成微流體疾病檢測試劑盒平台為示例,結合特色微納加工技術,簡述和探討應用于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的集成微系統技術。醫療體系亦稱為醫療服務體系,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任務是提供診療服務,即為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醫療體系的服務對象為患病的“人”;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疾病,首先是診斷疾病,其次是治療疾病;所要依託的是系統的科學的醫療及相關知識體系、一組提供診療服務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醫生、護士、技師及管理人員)以及相應的空間(建築)、設備、器材、藥品。我們可以把醫療體系概括為: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疾病(需要解決的問題)、患者(直接接受服務者)。其中,醫療機構包括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醫院、衛生院、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1. 醫院的核心地位與醫院管理醫院匯集了最全面的醫療設備設施、認識和處置疾病能力最強的醫務人員;醫院所要面對的疾病是最為復雜和嚴重的,還承擔了對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的持續研究任務;其他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需要醫院提供醫學專業指導;醫院對患者的治療任務是其他機構所無法替代的。因此,醫院是醫療機構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和關鍵點。為了利用有限的資源提供盡可能高效和優質的產品(即醫療服務),醫院必須重視醫院管理。醫院管理的內部因素通常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這些因素包括:所有制形式、建築布局、設備設施、管理制度、技術人才、臨床研究條件等。也有學者關注醫院管理的外部競爭,Pan et al.(2015)發現,中國醫院面臨外部競爭增大時,促使醫院管理者改進醫院的內部因素,提高服務水平、降低死亡率、減少患者等候、降低患者自付醫療費用等。區域衛生狀況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具有重要影響已經達成共識,但由于區域衛生規劃執行滯後,其對醫院管理的影響尚未引起重視。我們認為,區域衛生狀況評估對醫院管理也具有重要價值,例如:2000年之前,由于對腫瘤發病率和增長趨勢認識不足,中國醫院腫瘤專業建設一度嚴重滯後,那些對腫瘤發病率增加具有前瞻認識並付諸行動的醫院管理者,抓住了腫瘤專科的發展先機。我們基于對區域衛生狀況的認識,在醫院管理模型中引入了“全面評估”環節,從而形成“六環一體”的醫院管理模型(詳見第16章)。2. 基層醫療的現狀和應策基層醫療在分級診療中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承擔國家醫保守門人和城鄉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