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虎電子遊藝場-牙周病 作者:nb11 2020 年 7 月 11 日 新華社記者:都會好起來 我們會勝利原標題:都會好起來 我們會勝利 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左)與病情好轉的患者黃淑麗互道新春快樂。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1月23日凌晨3點,我被朋友的電話從睡夢中叫醒:“疫情嚴重,巧虎電子遊藝場武漢可能馬上要封閉。” 我心中一驚,整夜無眠。前一天剛從武漢回到老家,準備在老家過年。但一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因為疫情而封閉,作為一名記者,如果我不在現場,無論如何都會遺憾終生。 清早我便收拾行裝,告別親人,叮囑他們注意防護,獨自踏上返回武漢的高速。中午12點,到達武漢西高速收費站,排隊的司機正在接受體溫檢測,焦急地想在禁令生效前離開武漢。 從高速公路收費站開始,我邊走邊拍。在武漢的街頭巷尾,記錄著這個城市最為艱難的一天……下午回到家中,查閱相關報道,發現醫護人員的照片非常少。沒有核心隔離區的照片,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失。我隨即採購了足夠支撐一週的物資和食品,做好了獨自隔離的萬全準備,並下定決心第二天進入核心隔離區,記錄醫護人員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畫面。 第二天中午,在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的清潔區,幫助我套上一層又一層的防護服後,外勤護士離開了。我對著鏡子拍下了可能是職業生涯中最不帥的一張工作照,然後,獨自走向隔離區。 重症隔離病房內聲音很少,監護儀的滴答聲中穿插著醫護人員簡短的交流。每名醫護人員負責兩張病床,都在緊張地忙碌著。 有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因為害怕默默地流下了眼淚。護士長馬晶瞥見了,馬上走過去握住她的手,輕聲安慰她:“不要害怕,可以治愈的,我們一直都陪著你……” 穿上隔離服的醫護人員只能露出一雙眼睛,牙周病誰也認不出對方,于是他們進入隔離區的第一件事,就是相互在隔離服上寫下對方的名字或外號,有時還會藝術創作一下,這成了隔離病房裡“神秘的儀式”。 患者黃淑麗在經過10餘天的治療後,已經退燒,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與她交談時,神來也21點遊戲笑著給她拜了個年,她也雙手合十回禮。半個小時後,南昌被山洪卷走2消防員均已遇難黃淑麗被轉入普通隔離病房,走之前醫護人員開玩笑:“別再‘進來’了!”她也笑著回答:“再也不‘進來’了!” 口罩的霧氣時不時地糊住眼鏡片,隔離服悶得渾身是汗,但心中的使命感,不斷地催促我:多拍一點,再多拍一點。 拍攝完成,我坐在隔離病房的凳子上休息,雖然精疲力盡,內心卻無比坦然。沒有猶豫,也沒有絲毫恐懼,作為新華社記者,我知道自己應該出現在最該出現的地方,這也是成千上萬醫護人員日夜奮戰的地方,無數病人尋找生之希望的地方。 從隔離區出來,剛好趕上夜班的醫護人員在吃飯。簡單的盒飯和酸奶,聽到他們的玩笑,我才意識到,這就是他們的年夜飯。10分鐘後,三倍券他們換裝上崗,在隔離病房裡度過了今年的除夕夜。 從醫院採訪結束出來,回家路上,武漢漢秀劇場的外牆上閃爍著“武漢加油”四個大字,在有些暗淡的城市夜景中分外耀眼,我停下了車,舉起了手邊的相機。 臨近午夜,鼠年的鐘聲即將響起,我發了農歷豬年最後一條朋友圈:都會好起來的,我們會勝利的!原標題:唯有堅持 方得春暖花開 《楚天都市報》記者何婷在火車站進行現場直播。《楚天都市報》 供圖 “別出去,太危險了,麻將怎麼胡你防護裝備完全不夠,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的!” “在第一現場真好!真羨慕你在一線!” 作為一名武漢媒體記者,這是我在朋友圈發布醫院採訪工作照之後,收到兩種畫風迥然不同的評論,分別來自親友團和外地媒體同行。 從1月20日晚,鐘南山院士宣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能夠人傳人,到今天(2月1日)已經過去了12天。我在一線做了6場直播和拍攝,在後方制作了上百條短視頻。對于媒體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場硬仗,而我,和所有堅守崗位的人一樣,不會退縮。 說兩件這幾天我印象深刻的事: 第一件事: 1月22日中午,我和同事李曼英在武漢同濟醫院的行政樓裡,見到了連續在發熱門診值班3天、剛剛午休回到單位的嚴麗醫生。 嚴麗今年45歲,本來已經在休假。但當她帶著孩子在機場過關的時候,看到疫情暴發的新聞,毅然決定回來上班,當場撕掉了機票。女兒抱著她不放手,一個勁地哭:“媽媽,你又賴皮!” 嚴麗自己本身是一位腫瘤患者,動過7次手術。作為武漢市最早一批接觸、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生,上了多少次白+黑連軸班,她自己都記不清了。嚴麗告訴我們,她只是覺得現在一線醫護人員本來就緊缺,自己一輩子沒當過逃兵,這一次也不可能離開。“我也害怕,我也很累,但怎麼辦呢?路都得走下去,醫院裡有我的戰友,那裡是我的戰場,回去才是我們醫生的使命,這個時候就只能遵循本心,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是的,在現場,真實記錄,就是記者的使命,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愧于記者二字。 我和同事分工合作,當天中午制作了一條“女醫生登機前撕掉機票重返崗位”的小視頻,在《楚天都市報》的抖音和快手平台發布之後,有1000多萬觀看量。次日,我們又推出重磅見報稿《休假臨上飛機前,同濟鐵娘子嚴麗撕掉機票重返急診科“唯有堅持,才能等來春暖花開!”》 在遭遇疫情的這個特殊時期,沒有人能過得輕鬆,唯有咬牙堅持,才能等來春暖花開。 第二件事: 1月31日晚,中國派出2架包機分別從泰國和馬來西亞把當地滯留的近200名湖北人接回家。最早一班落地的飛機大約是7點55,我和同事劉閃、餘淵、李輝一起,5點多出發,驅車趕往天河機場。 這是武漢關閉公交地鐵,封閉出城通道的第9天,我們的車子開在二環線上。那一刻,我們看到,自己熟悉的這座城市從未有過如此安靜。高架橋上的彩色燈帶亮著,“武漢歡迎你”這幾個字還在閃爍,只是道路上幾乎沒有一個人、一輛車。 飛機晚點,我們經過了又冷又餓的等待。停機坪上,當飛機落地緩緩向廊橋滑行過來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機長在駕駛室向我們招手,我也朝他揮了揮手。全國近30位記者同行都守候在那裡,共同見證和迎接湖北人乘著祖國包機回家的這一刻。 在機艙門口,我看到,每一位空乘人員,都穿著全套防護服,每一位旅客需要測量體溫,登記身體狀況才能下飛機。一位湖北十堰的小伙子穿著短袖短褲從飛機上下來,我們採訪他的時候,他說,想回來,不怕!終于可以站在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鄉。 隔著防護服,說句“您好”,戴著護目鏡,道聲“再見”。被口罩遮住的笑臉,每一位旅客都不曾看清。但這個冬天,他們卻永遠記住了祖國帶來的溫暖和感動。而我,見證了這一幕,我用我的直播鏡頭帶著117萬網友共同見證了這一幕。 在醫院、在火車站、在發布會現場、在密封環境裡採訪,記者不擔心有感染風險嗎?當然不是。其實心裡很怕,回家後也會把自己隔離。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這一戰,我希望把它打成人生的高光時刻,到老了也能跟子孫們說:嘿,那一年,我在武漢,我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