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拖牌號碼-美國確診近207萬 作者:nb11 2020 年 7 月 1 日 新年展望:超七成受訪者對2019年充滿信心 漫畫:付業興 歲末年初是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好時機。回望過去的一年,有人已經達到目標,六合彩拖牌號碼收獲滿滿,也有人還未完成全部計劃,懊悔沒有抓緊時間。時光無法倒流,過去一年留下的遺憾,只能在新的一年努力彌補,過去一年的經歷,也會在新的一年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回望2018年,你的計劃都完成了嗎?對于2019年,你有信心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美國確診近207萬對195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的受訪者2018年計劃全部完成,48.8%的受訪者完成了大部分。77.6%的受訪者對2019年充滿信心。 57.1%受訪者2018年完成了個人大部分或全部計劃 劉傑(化名)是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生,2018年,他一直在努力學習,“我準備過兩年就申請出國留學,2018年我的語言考試成績通過了,專業成績也有提高。我還爭取到了與學校一位非常厲害的老師一起做課題的機會。我們與某醫院合作,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一些難得的數據。我作為第二作者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學術論文,這對我的研究生申請非常有幫助”。 南京審計大學本科生韓婧(化名)在2018年夏天學會了遊泳。“我很多年前就想學遊泳,因為怕水,一直沒能如願。2018年夏天我斷斷續續學了兩個多月,嗆了很多次水,終于學會了。現在我基本每週都會去遊泳館,身體素質提高了,非常有成就感”。 重慶某公立醫院護士陳楠(化名)曾在2018年年初寫下很多計劃,雖然大部分沒完成,但她在2018年也有收獲。“我學會了視頻剪輯,剪輯了10多個視頻,傳到了網上。有幾個還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因此交到了有相同愛好的網友”。 調查顯示,8.3%的受訪者2018年全部完成了自己的計劃,48.8%的受訪者完成了大部分,兩者合計達57.1%。25.7%的受訪者完成了一半計劃,11.9%的受訪者完成了小部分,有2.9%的受訪者全部都未完成,2.5%的受訪者沒有做計劃。 進一步調查顯示,在受訪者的各種計劃中,旅遊出行(53.4%)是完成度最高的一種,然後是經濟能力的提升(48.6%)。其他依次是:通過某些考試(38.0%)、提升知識技能(34.7%)、獲得工作機會(21.4%)、管理好健康問題(20.8%)以及感情上有所進展(16.3%)等。 韓婧有做手賬的習慣,她的手賬本裡記錄了2018年的計劃和完成情況。“我數了數,2018年我大概有30多個計劃。2018年12月初做總結時,我完成了10多個。因為12月實在太忙,最後有一半的計劃沒完成”。 劉傑說,雖然他的語言成績通過了,但不夠理想,有點遺憾。“我的專業課任務非常多,負擔太重,有些忙不過來”。 韓婧坦言2018年很多時候都沒按計劃早睡早起。“有時作業和其他任務非常多,只能熬夜,但追根究底,還是因為自己拖延、不夠自律”。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導致2018年計劃沒有完成的兩大原因是,計劃超出自身能力水平(49.6%)和被拖延症打敗(47.2%)。其他原因還有:計劃可操作性差(39.9%),輕視計劃、逐漸淡忘(31.1%),不夠自律(29.6%),沒有合適的機會(16.1%)以及不夠幸運(10.5%)等。 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舒曼分析,人們很多計劃難以完成,首先,是人們在心理上有低估情緒及生活事件的傾向。其次,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用大腦稀缺的資源來應對無限的欲望和信息,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導致很多願望不能實現,計劃無法完成。 77.6%受訪者對2019年有信心 調查中,65.5%的受訪者表示2018年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交互分析發現,80後受訪者認為2018年值得紀念的最多(70.3%),其次是90後受訪者(67.9%)。對于自己2018年未完成的計劃,88.8%的受訪者表示會繼續完成。 劉傑對記者說,2019年,他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充分利用時間,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韓婧表示,澳門市中心酒店2019年她會督促自己每天早睡早起。“另外,2018年我有一個讀100本書的計劃,如今只讀了40多本,每本做了簡單的記錄和讀後感。2019年我還會繼續讀下去”。 舒曼提醒,做總結非常有必要。“總結讓我們反思曾經的成敗得失,提鍊智慧,得到成長。大家在總結中要注意,一是好好想想自己在過去的日子得到了哪些成長,根據環境變化不斷進行心理調適。二是看到自己有哪些優勢,而不僅是尋找問題和不足、一味地對曾經進行否定。”舒曼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歲末年初做計劃具有一定的儀式感,提醒人們要告別過去,走向未來。 韓婧對2019年充滿期待,“我會在2019年出國交換一段時間,換個環境,調整下心情,也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韓婧表示,2019年,她將把一年的計劃分割到每月、每週、每天,讓自己更有動力。 陳楠說,2019年她準備和男友結婚了,這讓她對新一年的生活有更多信心和期待。“2019年我要調整計劃,行動起來努力完成它”。 調查顯示,面對2019年,77.6%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其中18.6%的受訪者很有信心。交互分析發現,80後受訪者最有信心(81.6%),其次是90後(79.8%)。 舒曼指出,一個有效的計劃,不是要多麼完美好看,而是要與自身適合。“制訂計劃應立足現實,遵循可行性原則,注意可操作性。此外,經過研究,難以完成計劃的人常會使用極端的字眼,如 ‘我必須’‘我一定’,這體現了較為僵化的思維模式。未來生活常會事與願違,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我建議,計劃要有一定的彈性和自由度,留有心理空間”。 “從心理學角度說,兩次被頂替上大學執行計劃有些小技巧。”舒曼建議,第一,有些任務可以嘗試一次性完成,體驗到的壓力少一些,也會感到自己更有可能成功。第二,要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每一小步所帶來的成功喜悅,會讓人很有成就感”。第三,可以成批去處理不重要的事。當許多不重要的事情積聚起來時,立刻採取行動來完成。第四,不斷提升自己,為一些活動保留專門空間。“這能更有效地促進你達到目標”。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1.7%,90後佔28.4%,80後佔52.1%,70後佔12.2%,60後佔5.1%。男性佔55.0%,女性佔45.0%。 羅錦容做夢也沒想到,他們這個粵北山區的省定貧困村,會和遙不可及的人工智能扯上什麼關系,哪怕聽別人解釋了半天,她也沒大弄明白,人工智能到底是個啥。 那是去年10月底,一貫自覺身體不錯的羅錦容漸漸感覺心慌氣短,心跳加快。在廣東省陽山縣七拱鎮隔坑村衛生站,村醫黃素英看出了不正常,但又不清楚問題出在哪。從只有半個鞋盒大小的盒子裡,她拿出一台嶄新的簡易心電儀,小心翼翼地給羅錦容戴上。“不管怎麼樣,先試一試。” 幾分鐘後,心電檢測完成,手機提示:“考慮心髒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建議入院進一步檢查”。 “你一個醫生都搞不清的情況,它就能知道?”把脈問診攸關性命,羅錦容死活也不相信,一台機器說的話能靠譜。 黃素英心裡也沒底。可作為醫生,她不敢掉以輕心,見病人說話間就要打道回府,只能極力勸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真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慢慢會引起心肌衰竭,嚴重的危及生命!”好說歹說,終于將羅錦容勸去了陽山縣人民醫院,細細一查,還真就是。羅錦容當即入院,一住就是10天,出院後,見人就念叨:“沒想到,這小小手機,亞冠還是個‘神醫’!” 其實,強大的不是黃素英的手機,而是遠在200多公裡外的人工智能診療系統。作為手機裡隨時隨地可以問診的智能助手,由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孵化的“AI醫生”,目前已經引入陽山縣55個貧困村。村民從疑慮到信服,村醫從抗拒到接受,邊遠貧困山村的醫療生態正悄然改變。 短暫的熱鬧過後,在城市推廣順利的網絡醫院,在偏遠農村卻接連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夾在粵桂湘三省區交界處的陽山縣群山環繞,村、鎮醫療水平落後。交通不便,距離遙遠,崎嶇漫漫的看病路,令村民苦不堪言。 最遠有多遠?從秤架瑤族鄉往“廣東第一峰”上攀,快到頂的位置有一個太平洞村,平均海拔1200米。住在那裡的瑤胞,光是下山到鄉裡來,開車就得兩個多小時,鄉到縣又得兩個小時。如果是縣醫院派出救護車,一個來回就要8個小時。“要是碰上極端惡劣天氣,根本都別想出得來。”陽山縣衛計局局長蔡喜剛這樣形容。 為了讓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2015年4月,陽山縣成為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對口幫扶縣。 怎麼幫呢?醫院吵成了一鍋粥。“全院一共2000多名醫護人員,年門診量超過150萬人次,玩運彩網站每年派出十幾人常駐縣醫院還勉強湊合,哪還有人再到鄉鎮、到村裡?”“陽山全縣13個鎮衛生院、159個村衛生站,互相又隔山隔水,幫扶起來困難重重!”議論紛紛中,院長田軍章拍板,將上年醫院建設的網絡醫院終端向下延伸到這159個村衛生站。網絡醫院是AI醫生的前身,通過遠程會診、網上轉診,讓邊遠貧困村民共享“互聯網+醫療”的成果。 電腦布下去了,網絡接通了,系統裝上了,培訓也開展了,短暫的熱鬧過後,在城市和珠三角地區推廣順利的網絡醫院,在偏遠農村卻接連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很多村民、村醫只會講白話,甚至是當地少數民族的土話,好不容易視頻連線接上了專家,卻是雞同鴨講,一氣之下,幹脆關了視頻”“有時候,專家網上會診後開出了處方,可村醫拿著到自己的衛生站一比對,一種藥都沒有”“還有一些年齡偏大的村醫,對網絡有一種本能的抗拒,不肯學、不願用,仍頑固地按老經驗看病,美國確診近207萬新設備剛裝上就閒置”……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派駐陽山縣醫院任院長的張剛慶苦笑著說。 “原來我們想得比較理想化,讓村民一步到位直通省城三甲醫院,真正做起來才發現,網絡只是打開了一扇窗,透過它,能看到城鄉醫療水平的鴻溝有多大;很多結構性、制度性偏差造成的問題,不能指望網絡一通就自動解決,需要我們在工作推進中不斷探索。”張剛慶坦言。 網絡醫院在鄉村一邊推開,一邊解決碰撞出的新問題。 為了解決溝通的問題,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幫助陽山縣醫院搭建了一個網絡醫院平台,遇到疑難雜症,六合彩拖牌號碼由村衛生站先連線縣醫院,縣醫院解決不了的,再請求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進行網絡會診,既提高了縣醫院的積極性,又解決了溝通問題。 用藥問題受到藥品採購體系的制度性制約,村一級配備的都是基本藥。要讓“急藥”真正成為“基藥”,陽山縣出面,幫助村衛生站建立自己的藥品庫,對照省裡專家開出的處方,大玩寶電子遊戲場選擇同類型藥物來替代。 針對不願用網的使用習慣問題,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專門撥付30萬元,根據後台使用網絡醫院的記錄,給村醫相應的獎勵,逐漸培養網上問診的習慣。 3年多的運作,網絡醫院在陽山縣各鎮各村逐漸運行順暢,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大鎮一位村民患有慢性胃炎,反反復復,始終不能根治。衛生站開通網絡醫院後,村醫黃洪基連線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專家,對症開了一服中醫方子,患者堅持服用後,到現在兩年多了都沒有再犯。 “這位村民後來又帶了七八個人到衛生站來,讓我開電腦,說要看省城的大醫生。”黃洪基笑著說。 後台專家忙得不堪重負,遠端村醫焦急等待連線,當看病“排隊難”延伸到線上,AI醫生來了 隨著想通過網絡“看到省城大醫生”的基層群眾越來越多,廣東省網絡醫院接診量水漲船高,4年已逾1700萬人次,每日問診量從最初的幾十人次飆升到4萬人次。 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一頭,後台的專家醫生忙得不堪重負;另一頭,遠端的村醫有時一連撥幾十分鐘連不上線,也急得牢騷滿腹:“這網絡醫院關鍵時候能不掉鏈子嗎!” 當看病“排隊難”延伸到線上,人工智能的出現便順理成章。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孵化的AI醫生APP“叮唄醫生”,已開放給公眾免費使用;2018年7月,原廣東省衛計委啟動互聯網+健康扶貧AI醫生村村通行動,將這款應用引入貧困鄉村,陽山縣的55個貧困村,又喝上了這碗“頭啖湯”。 從桌面大屏到移動小屏,從“人人對話”到“人機對話”。村醫倍感困惑,網絡問診繁忙,一部手機能解決得了嗎?村民也心存疑慮,這小小手機,能像醫生一樣給人看病?很多人最初的想法,和羅錦容一樣:“蒙人的吧?”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叮唄醫生”是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發的一款智慧醫療應用。它匯集整理了11.8萬多條醫學詞條、3674種疾病、5375種臨床表現、4495個化驗指標、1773個檢查標志物、180萬條醫療知識點的相互關聯經驗、456份單病種臨床指南、3億份三甲醫院醫療病歷等龐大的診療數據庫和知識圖譜;並通過深度學習形成了自主診斷能力。田軍章介紹,目前“叮唄醫生”已經覆蓋了300多種常見病,囊括了普通社區醫院日常診斷的90%的病種;而其診療效果,經測算基本達到中級以上醫師專業水平。 大夏天,黎埠鎮大塘村村民張木林幹農活時突然昏迷,村醫王玉蓮聽聞後跨上摩託車直奔地頭。臨走時,特地帶上了已安裝AI醫生APP的手機和剛下發到村衛生站的簡易心電儀。 “我一開始還懷疑是中暑,幸虧隨身帶上了這些設備。”不會看心電圖的王玉蓮想起來這驚險一幕,還是直呼幸運。“連上設備不到5分鐘,手機上出結果了,疑似心梗,要求含服硝苯地平。” 王玉蓮說,這些年,農村心腦血管病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這些村醫水平低,以前看病心裡都是抖抖的。現在有了AI醫生,心裡就踏實多了;而且這是可移動的,病人來不了,我可以過去,隨時隨地都能看。” 有的視其為“幫手”,有的認為是“搶飯碗”,村醫在學習如何同AI醫生相處,AI醫生也在不斷優化 不是所有的村醫,對待AI醫生的感情都像王玉蓮一樣。AI醫生的到來,讓不少村醫驚呼“狼來了!” 陽城鎮五愛村的村醫梁家榮如今AI醫生用得不少。不過,來看病的村民發現,他很少當著病人面擺弄手機,都是等病人回去後,再點開AI醫生一點點查。“大家一看,我沒搞明白的,手機都知道,那我還怎麼混?”這種“搶飯碗”的想法,是不少村醫對AI醫生心有顧慮的原因之一。 35歲的鄧金科是陽山縣江英鎮大塘坪村的村醫。從連州衛校畢業後,他就一直在村裡行醫,已經10多年。大塘坪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常住人口500人,貧困人口就有160餘人。 鄧金科平時主要看的就是感冒、發燒,以及高血壓、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過去,遇到棘手問題,他就只能讓村民趕緊去鎮上或者縣裡。“自己也感到水平太有限了。” AI醫生的到來,除了改變鄧金科的執業模式,讓他感覺最明顯的變化,還是從不斷學習中獲得的充實感。“遇到我拿不準的情況,用手機一步一步問診的過程,就是我自身不斷學習的過程。” 農村醫療薄弱,核心是人才的匱乏。田軍章曾經深入陽山基層開展為期10天的調研,發現陽山159個行政村,共有260名鄉村醫生,吳宗憲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僅有22人,且年齡普遍偏大,學歷大多在中專以下。醫療人才流失嚴重,就算引進了人才也留不住,銀河總統娛樂場光靠大醫院下鄉幫扶也並非長久之計。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像獎村醫們發現,在使用AI醫生的過程中,自己的醫術和醫療觀念也在不知不覺地提高。“比如說,很多村民一生病就會過來要求打針,我現在會很明確地告訴他們,能口服藥物的,就盡量不要打針。”梁家榮說。 “這也是我們推廣AI醫生的出發點,不是來搶飯碗的,是來做幫手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陽山縣醫院副院長傅向軍說。 村醫在學習如何同AI醫生相處,AI醫生也在不斷優化和提升。一開始診病,AI醫生提的問題太多,很多村醫輸入到一半就不耐煩扔到一邊;經過升級,隨時可選擇中斷並提前獲得結果,雖然準確率沒有全部回答完問題來得高,但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一開始醫生嫌輸入麻煩,後來又支持了圖片和語音輸入,患者的就診信息也可以通過“掃一掃”身份證直接生成,同步建檔。 按照廣東省衛健委的計劃,AI醫生將逐漸推廣到全省2277個貧困村。屆時,更多的村醫將同AI一起,學習如何共處,學習如何成長。,